首页 宏观

“土十条”的生意到底有多大?

2016-03-18 18:27:10 来源:互联网

腾讯财经讯 (冯军)

落伍一年的“土十条”真的要来了。

3月11日上午,环保部部长陈吉宁在回答记者提问时透露,“土十条”文稿已经基本成熟,等待中央审批,将很快出台。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, 把节能环保产业培育成我国发展的一大支柱产业。

近两年,土壤修复逐渐成为资本市场热点,早有上市公司提前布局。据环保部通过运用国际通行模型预估,土壤修复市场带动的投资规模超过5.7万亿元。

不过在3月9日召开的“上市公司如何迎接土十条研讨会”上,上市公司的老总们显得比较谨慎,“我们也在关注土壤修复,但还没有开展业务,感觉存在很多不确定性,包括技术、资金、模式等。”国祯环保(300388)副总经理孟平对腾讯财经表示。国祯环保是一家专业从事污水处理的环保上市公司,在全国拥有80多座污水处理厂。

中国环境修复产业联盟秘书长高胜达指出,诸多不确定性正是上市公司进入土壤修复行业的机遇,“不进入的风险大于进入的风险”。

但是,上市企业和高胜达都有一个共同的观点,“土十条”作为纲领性文件,只是起指导作用,土壤修复产业要想迎来快速发展,还得期待土壤环保法的颁布。

盈利模式瓶颈

盈利模式是目前进入“土十条”领域的上市公司老总们最担心的一个问题。

边贺,上海领庆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合伙人,专注于环境领域投融资。他指出,我国土壤修复处于行业发展中早期,相对于水、大气还很不完善,缺乏上下产业链条,主要商业模式是房地产开发。

上海环境卫生工程设计院院长张益也指出,目前土壤修复的商业模式主要有两种:一是“先出让,再修复”模式,修复经费由土地开发商承担。目前采用这一模式的项目较少,其主要弊病在于无法约束土地开发商。二是“先修复,再出让”模式,修复资金来源于财政拨款和银行贷款,修复并通过验收后再进入土地流转市场。

张益分析,我国2015年的土壤修复市场规模约为200亿元,大部分都与房地产有关,而耕地修复、矿山修复、生态修复等占比较小。

从当前土壤修复所采用的模式可以看出,修复资金大多来源于政府。“资金来源过度依赖政府,特别是中央财政,没有稳定的支付体系,就难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市场机制和商业模式。”张益表示。

高胜达也认为,土壤修复耗资较大,倘若都由财政“埋单”,政府压力不轻。当前,各级地方政府均面临较高债务水平的窘境,二者相加,有可能会使财政支持出现“打折”现象,甚至产生负面影响。

事实上,自2010年起,中央财政就已设立重金属污染防治专项资金。但是存在项目分散、资金额度小、效益不明显等问题。比如2015年中央下达28亿元专项资金用于30个修复项目,平均每个项目资金额不到1亿元。

“土壤修复是政策倒逼的行业。在经济下行下,公司投入环保就是提高成本,能少投就少投,包括政府也是这样。”广发证券分析师郭鹏指出,我国土壤修复还是以政府驱动为主,目前最多的是PPP模式。

但是PPP模式也存在诸多弊端。

北京建工环境修复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土壤修复领域的龙头企业,和各地签订了数百亿的土壤修复PPP项目。某高层向腾讯财经透露,“很多PPP项目都是我们垫资,给公司资金周转造成了很大压力。”

该高层表示,在土壤修复领域的PPP模式必须考虑企业如何经营,如何回报,如何退出的问题。

另外,我国需要修复的污染土壤数量巨大,特别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土壤污染,比如已关停的企业造成的污染后果,由谁买单?同时大面积的农田土壤污染修复费用极高,由于缺乏具体的责任人,修复工程几乎无法推动。

高胜达和张益都建议,借鉴美国超级基金法案的模式,建立“谁污染、谁付费”和“谁投资,谁受益”的原则,治理全国范围内的闲置不用或被抛弃的严重污染场地。

技术难点待解

由于我国各地的土壤性质、气候条件、污染程度都不尽相同,土壤污染的治理修复技术还不成熟,因此技术问题是制约土壤修复发展的难点。

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土壤污染与控制研究室研究员郭观林认为,国内的土壤修复公司还没有核心技术,很多都是靠引进国外技术,但是又存在引进成本太高、本土化难的困境。

高胜达指出,相对于已有商业化操作的工业场地污染修复,农村耕地污染修复尚以试点示范项目为主,未进入规模化修复阶段,迫切需要一些成熟且经济的修复技术支撑。

高胜达表示,目前国内环境领域的机械设备往往来自矿山、农用、建筑等机械设备,满足修复产业需求的还没有特别好的环境设备制造商。当然,也有人已经看到了其中的商机,中联重科(000157.SZ)就将环境设备作为四大业务板块之一。

“比如土壤修复很多是工程项目,要求机械的抓土能力强,但是目前国内还没有这方面技术。”边贺强调,投资资本青睐的肯定是拥有核心技术、核心设备的公司。

然而纵观土壤修复行业,目前并没有哪家公司取得了特别的核心技术,“各个公司都相差无几”。边贺认为,这与土壤修复的复杂性有关,每宗土壤的污染因素、污染程度都不一样,采取的修复技术也不一样;另外也说明土壤修复的市场化程度太低。

另外,什么样的修复才算修复好?是把污染土壤挖走,还是把污染物从土壤中提取出来?

实际上,我国场地修复领域并没有国家统一的标准,主要是根据风险评估倒推出的目标值要求进行修复,目前不少是对重金属污染土壤挖运,并进行稳定固化,但效果需待时间检验。而将污染物从土壤中提取出来的成本太高。

那么,“土十条”出台后,会不会有全国统一的治理标准?

“小而杂”隐忧

尽管目前土壤修复业务的盈利模式单一,但根据中国环境修复产业联盟估计,目前全国有超过千家公司开展了土壤修复业务,存在“小而杂”的问题。

“土壤修复没有特别的门槛,更没有‘资质’一说,只要有业务就好开展。”高胜达认为土壤修复目前还是一个创新创业的行业,并不主张设立资质门槛,应让市场优胜劣汰,“大家一起来培育这个市场”。同时要加强监管,业主选择低价中标的修复企业最后出了问题责任还在业主,不能寄希望通过第三方服务就摆脱责任给修复方,当然修复方的责任可以由业主根据合同来判断和追溯。

需要指出的是,很多土壤修复公司都是由业主方转型过来的,甚至是企业为了修复自己的污染场地才成立环保公司。

杰瑞股份(002353.SZ)是一家主营油气田设备的上市公司。2015年9月份,宣布设立全资子公司杰瑞环保科技有限公司(简称杰瑞环保),注册资本为8亿元。

杰瑞环保副总经理岳勇对腾讯财经表示,杰瑞环保正是杰瑞股份在“遇到油气市场寒冬时的转型之举”,主要业务也聚焦于油气田方面的环境治理。“虽然杰瑞环保的油田治污市场非常大,但主要集中几大国企市场。”岳勇表示。

高胜达分析,由业主转型的环保公司有一定的优势,一是相对了解自身工艺和土壤污染情况;二是本身自己就有污染场地去修复,有消除责任的动力和较多的研发投入;但是这类公司如果长期依赖自身市场,成长性不会好。“还是要结合自身行业、技术优势,打造拳头产品,再走向市场化,向外延伸。”高胜达说。

土壤修复行业市场化程度低,这是不争的事实。纵观全行业,目前并没有产生全国有影响力的大公司。

边贺指出,土壤修复项目多是PPP或BOT模式,在中国现实环境下,获取项目就得在地方政府有可靠的“关系”。“关系好就能多拿项目,但是你不可能在每个地方都有过硬的关系。”边贺认为,这是土壤修复领域很难产生大公司的原因之一。

(责任编辑:yuan4ren

推荐频道

请使用底部浏览器自带功能分享

分享至

微博

QQ

朋友圈

微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