央视换新台标其实并没有那么多“仪式感”
昨天,央视在Facebook、twitter这些看央视的人看不到的网站上更新了标志。
这原本是Logo设计圈的动向,到了传媒圈里,却变成了“央视正式换台标”的大事件。
梅丸君(微信ID:MediaForU)倒认为,对央视换台标的解读,大家都走偏了。对央视来说,换台标本身也不是一件特别“仪式化”的过程,它既不是通过一个特别的发布仪式出现,而是在潜移默化中的运用,让你自然而然地接受变迁。这种变迁,顶多与央视新大楼有关。
1央视台标本就是渐进式更替
早期央视的台标,发生了两次比较大的变化,第一次是从1978年一串窄黑体中文:“中央电视台-1”。
到1991年,央视每半个小时出现一次双线蝴蝶标。
此后,央视开始了渐进式的修改。1992年,央视首次全时段挂出台标,位置也改到左上角。
1998年6月1日,央视开播40周年时发生了第二次大的修改,即放弃蝴蝶台标(因涉嫌抄袭问题)更改为透明字符CCTV+数字。从那时起,央视开始朝着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开始了渐进式发展,2001、2011分别进行了微调。
值得注意的是,这一次大的修改,从1995年开始在宣传片中出现双线字符标识,因此观众不会有很大的不适感。
因此,这一次央视使用新台标,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操作。比如,早在去年的大阅兵,和现在新台址录制的新闻中,都已经逐步实现了logo的更新。
2台标也曾被舆论“牵着鼻子走”全国台标涉嫌违反《语言文字法》?
2009年,《北京晚报》报道,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表示,目前全国的上星电视频道中,包括中央电视台在内的40%的卫视台标都不符合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》规定的问题,需要进行修改。
此后,央视回应此事称,“央视的台标已经延续了数十年,非常珍贵,不可能轻易更改。若要更改,必须有上级主管部门的指示。”
这一回应在网上产生巨大争议,有人认为央视确实应该修改,新闻频道、音乐频道这种中英文混杂表达确是不伦不类,也有人回应“非常珍贵、不可更改”太霸道,也有人指出,这部法律并没有明确指出台标有误,甚至指出,从功能来看,应该修改的是《语言文字法》而不是央视。
新闻、少儿、音乐频道台标最受争议
也许是为了以示“讽刺”,中国教育电视台台标由英文字母缩写“CETV”改为汉字的“中国教育”后,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特地去函感谢了一下。
禁用英文缩写,那CCTV呢?
事件起因是广电总局一则非公开通知:2010年4月,体育频道江和平证实,广电总局向央视下发了通知,在主持人口播、记者采访和字幕中,不能再使用诸如NBA、GDP、WTO、CPI等外语和缩略词。
那么问题来了,CCTV算缩写吗?
当然,这次管理本来就不是指向台标的问题,而是规范播出内容。也不过是媒体和网友的戏谑非要指向央视罢了。最终央视也用不回应来搪塞了此事。
在经历了这两次舆论危机后,2011年央视对台标进行了全面微调。统一更换成“英语缩写+数字+中文标识”的形式。这一形式就延续至今。
3谁在管电视台的台标
真是奇怪,为什么央视在更改台标这件事情上总是“畏首畏脚”的呢?
这首先与管理政策有关。就在央视修改了台标的一年后,2012年4月19日, 广电总局下发《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播出机构台标、 广电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播出机构台标、频道标识和呼号管理的通知 》,成为规范电视台台标的主要管理文件。
当时,浙江卫视时不时地还把台标中“浙江卫视”四个字换成“第一梦想频道”的呼号,这一操作也在政策出来后被叫停。
此外呢,之前的争议也明白了一个道理,电视台在中英文使用上,还要符合《语言文字法》。
从审美意义上来讲,在国内电视频道中,一线卫视的往往十分优秀:湖南卫视、浙江卫视、东方卫视和凤凰卫视,以图形为主,形成了具有标志性的品牌形象。例如湖南卫视因台标被戏称为“芒果台”,浙江卫视被称为“蓝莓台”,东方被称为“蕃茄台”。
与他们相比,央视台标更符合国际化的流行趋势:字母化、透明化是台标国际化的惯例。如今的扁平化变迁,更是符合品牌形象。
很重要的原因,就是标志的品牌意义。很显然,一个多年经营、深入人心的台标标识,具有品牌影响力,重新更换台标的代价较大。
与一线卫视不同,一些二三线卫视都想改良自己的logo。近年来四川卫视、青海卫视、湖北卫视,都修改了自己的台标,动作都不小。他们大多通过社会公开招标的形式选出,最后还需要主管部门的批准才能使用。
也因此,我们看到,更换台标成为一些非一线卫视的一个“仪式”,这种“仪式”常常与改版结合。希望这些卫视能够通过这些“仪式”,让节目更好看,编排更有意义,品牌更有价值。
而央视就是这么不一样!它在视觉包装上每一次小小的更新都会引发传媒业内的讨论。这一次更新,也许真的很纯粹:告诉大家,他要搬新家了。
(责任编辑:yuan4ren)